本田思域為何被稱作神車?到了2025年的如今,思域是不是被過度追捧了呢?這臺車實際有著哪些亮點與槽點呢?備受矚目的思域來了,想必在座各位都知曉思域這臺車吧。
自1972年問世以來,思域在全球的累計銷量已突破2700萬輛,在北美市場更是創下了24萬輛的年度銷售佳績,還榮獲年度風云車的稱號,在改裝文化盛行的廣東地區,思域的出現頻率絕對名列前茅。今天我們拋開情懷因素,就車論車,看看這一代本田思域除去情懷之外,硬實力究竟如何。
第一個亮點便是本田的精髓——地球夢發動機,這里以L15B引擎為例。剛發布時,相較于同排量發動機,它堪稱降維打擊,最大功率達182匹馬力,峰值扭矩為240牛·米,比一向擅長玩渦輪的大眾還要強勁。
即便與部分2.0T的B級車相比也不遜色,搭配本田自研的CVT變速箱,實測零百加速8秒多。看慣了如今電車動不動就3 - 4秒的加速成績,你或許覺得這有些弱,但放在同價位的合資燃油車中,尤其在電車尚未大規模爆發的時期,這個加速能力絕對夠用。
關鍵是這套動力系統的特性非常討喜,低轉速時平順流暢,城市跟車基本不存在遲滯,CVT的無級變速將動力調配得極為順滑,堵車時也不會像雙離合那樣令人難受,而只要轉速攀升到2000轉以上,渦輪介入后的加速感就相當明顯,再配合運動模式下更為激進的油門調校,超車時比同價位競品車型更有底氣。
不僅動力強勁,而且還很省油,百公里綜合油耗7.4L左右,加92號汽油即可。所以“買發動機送車”這個說法也體現出本田這家車企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個亮點,駕駛質感。在操控方面,思域的底盤調校堪稱合資緊湊級車型的典范,前麥弗遜加后多連桿獨立懸掛,行程偏短,支撐性良好,過彎時對車身姿態的控制更為精準,再配合精準靈敏的轉向系統,開起來有一種車隨心動的操控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思域的車身剛性比上一代提升了15%,高速穩定性表現不錯,120時速巡航時車身不飄,方向盤也沒有那種輕飄飄的虛位感,所以那些總是說日系車發飄的人可以閉嘴了。當然,如果你是極致的駕駛愛好者,思域還有手動擋版本,1.5T + 6檔手動的組合,保留了踩離合掛擋的機械樂趣,離合器結合點清晰,擋位行程緊湊,手感也不錯,不過這僅限于偶爾駕駛,再強的駕駛樂趣也經不住連續幾個紅綠燈的折磨。
第三個亮點,空間利用率。在我的印象里,思域與吉利星瑞、大眾速騰這些車型的尺寸應該相差不大,但實際一看數據,著實吃了一驚。軸距方面確實相差無幾,但思域的車身長度僅為4.68米,居然和領克03一樣長。
不過細想也能理解,畢竟兩者都主打操控和駕駛樂趣,定位為緊湊型車。但思域的空間表現在這個尺寸下很出色,特別是與領克03相比,后排腿部空間起碼能滿足正常家用而不局促,頭部空間由于車頂弧線的優化,成年人乘坐也不會頂頭。后備箱容積400多升,前排中央扶手箱縱深夠深,能放置很多日常小物件。當然,本田一向擅長空間設計,所以在家用便利性方面表現較為均衡。
至于槽點方面,不得不吐槽一下本田的配置分布,這也是很多日系車的老毛病了。說它配置低吧,它的氣囊數量不少,安全配置也很出色,還有L2級別的駕駛輔助功能。但走量車型竟然沒有倒車雷達,雖說提車時4S店可能會給加裝,但都2025年了,賣得也不便宜,加上這些配置就這么難嗎?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南方車主購買較多,座椅加熱這項配置只有混動頂配車型才有,難道北方用戶就不在考慮范圍內嗎?
每次看到本田的車型配置我都忍不住吐槽,求求你們改改吧。第二個槽點也是老生常談了,就是本田的隔音。其實11代思域已經有所提升,至少在本田車型里還算可以,主要是本田其他車的隔音實在不怎么樣,所以思域在這個價位與其他品牌車型相比,NVH水平即便不是墊底也絕不算優秀,尤其是在高速上,胎噪和風噪非常明顯,急加速時發動機的聲音也比較吵,前后排都能明顯感覺到,所以只能說還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