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或者模型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人類實現永生。”在和趣丸千音營銷副總裁邢瑞琪交流的過程中,她的這句話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前兩天,廣州趣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趣丸科技”)入選了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50評選”。作為本次廣州唯一上榜的企業,趣丸科技的AI含金量不言而喻。
趣丸科技的榮譽墻
作為一家生來就帶數字化基因的互聯網科技公司,談論“數字化”似乎顯得稀松平常。在趣丸科技總裁助理兼公共事務部總經理劉靜雯看來,比起數字化,智能化才是接下來要重點布局的方向,“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智能化是未來十年最大的增量”。
5年投入19億元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研發,趣丸科技現如今構建了全棧式AI交互技術產業生態,在AI語音、AI音樂、數字人等領域開啟了“多條腿走路”的模式。這家科技企業的數智化,到底做到哪一步了?
趣丸展位(受訪者供圖)
短劇出海效率“一瀉千里”
國產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在春節期間火爆后,變身《Back to the 80s(DUBBED)》登陸點眾科技旗下短劇出海平臺DramaBox。爽點劇情同樣滿足了海外用戶的需求,但字幕版本有點跟不上了。求西班牙語字幕、印尼語字幕的在評論區比比皆是。
2024年,中國短劇出海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總下載量達到3.7億次,內購收入達到5.7億美元。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巴西成為下載量增加的主力軍,而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則是內購收入的主要來源。
在短劇出海這個圈里,譯制劇成為熱門載體。為了快速回本,平臺恨不得從橫店拿到制作方的一部劇三個小時后就能完成翻譯并在App上架。但譯制過程中的字幕擦除、翻譯和配音,一來成本高筑,二來人力譯制需要時間。
“在趣丸千音上,同樣100分鐘到120分鐘的劇集,人工譯制的成本比AI譯制貴15倍以上。從時間維度來看,原先人工每日能處理十幾二十集,AI現在基本一天就能翻譯完一部劇并且調優,速度也提升了10倍以上。”邢瑞琪表示。也就是說,上午拿到制作好的作品,下午就可以開始在海外投放。
趣丸千音是趣丸科技在今年4月推出的一站式AI語音創作平臺,集成文本轉語音、視頻翻譯、多語種合成等多元能力,是業界首個從模型到應用全面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AI語音產品。
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都能做到,那臺詞翻譯的“信達雅”,AI是否能夠像人一樣專業?邢瑞琪告訴記者,這就是垂類大模型相較通用大模型的“專業”所在了。以垂類大模型為基底,通過在平臺翻譯的專有數據沉淀反哺模型優化,讓翻譯更有“人味”。
垂類大模型,解決的不是最大公約數用戶的痛點,而是垂類場景下的技術訣竅問題。
“有人味說人話”的數字人
你有因為AI客服的“聽不懂話”而深感無語的經歷嗎?
趣丸科技的數字人產品
晚間新聞上的新聞播報員、辦公大廳里的數字員工、直播間里的帶貨主播,隨著AI的不斷發展,數字人以“無孔不入”的姿態“入侵”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數字人賽道卷出天際,但人機感與“一眼假”的問題一直橫亙在數字人領域。
趣丸科技的“10秒生成高自然度數字人”,在國內電商平臺的市場占有率做到了頭部。據透露,目前,趣丸科技在直播零售板塊的服務客戶累計商品交易總額已突破10億元。除直播電商外,在政府部門的服務數字人領域也有應用。“上個月我們就和廣州市工信局推出了省內工信領域首個政策服務數字人‘穗小信’。”劉靜雯說。
AI數字人(受訪者供圖)
她表示,“像個真人”和“聽得懂話”,是衡量一個數字人做得好的基本標準。在真實世界中,人與人的溝通表達不局限于語言文字、語氣等方面,還包括肢體動作、面部肌肉的復雜活動。“因此,一個好的數字人,動作和表情會很豐富。不僅要做到唇形同步,面部的其他肌肉、上半身,甚至手部也要實現更像人的協同運動。甚至人物有動作的時候,頭發絲也會跟著律動”。
聲音的高擬人化和高情感也是消除AI人機感的重要一環。相較于走“播音腔”的學習路線,趣丸科技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研發的MaskGCT大模型可以做到高度還原人類發聲的個性化音色、語調、風格與情感。“我們真人說話是不會像朗誦新華字典一樣的,多少都有些發音的區別。想讓一個模型說話有人味,我們堅持這樣的技術路線才是可行的。很難、但是要做。”邢瑞琪進一步補充道,目前,團隊正在努力解決如何保留人的特性發音聲帶結構或者一些地道口音的非人機味發音。
“我們的數字人性價比高,這個很重要。”劉靜雯笑道,依托于趣丸科技的自研大模型技術,目前已經把數字人的成本從過去的萬元級、幾十萬元級降低到了百元的級別。
其次是數字人的實時交互。據劉靜雯介紹,讓數字人能夠理解并且回答用戶提出的需求和問題,既涉及交互技術,還有專業知識的儲備。不過,她也直言,目前讓數字人能夠理解和實時處理人類的復雜需求還有一定的局限,尤其在醫療等專業領域,需要學習大量的專業知識和落地實踐,才有可能被規模化應用。
當被問到數字人和AI的不斷發展,是否會加劇一些崗位的消失時,邢瑞琪和劉靜雯都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回復:不會。“AI+人的服務,是AI落地的基本原則。”在邢瑞琪看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如今,大家都在提及工人下崗問題。但事實是技術的成熟帶來的是更多專業的技術崗位。“AI是在賦予崗位,而不是剝奪,只是崗位的價值在優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