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國內AR科技公司INAIR在北京正式發布其革命性產品“INAIR空間計算機”。這款融合AR眼鏡、分體式主機與智能鍵盤的套裝,首次實現2D內容實時3D化、跨平臺算力調度與空間多任務交互,或將重新定義移動生產力。本刊獨家對話聯合創始人黃海、CMO陳亮及產品負責人齊靜軒,揭秘產品背后的技術哲學與行業野望。
一、打破算力與交互的限制:重新定義生產力工具
“所有創新只為滿足一個詞——直覺(Intuitive)。”INAIR CEO黃海的開場白直指核心。
在傳統設備陷入“性能競賽”的當下,INAIR選擇回歸人機交互的本質。現場演示中,記者佩戴眼鏡后,普通B站視頻經AI實時轉化為3D立體畫面;通過手勢與鍵盤組合,五個虛擬屏幕懸浮在空氣中,可隨時調取本地或云端電腦的算力。“這就像從固定電話到手機的躍遷。”黃海比喻道。
據介紹,INAIR 2 Pro眼鏡可以實時2D轉3D引擎:基于高通NPU優化的自研算法,將平面內容動態重構為立體場景,延遲控制在毫秒級。同時,疊加了獨立計算中心INAIR Pod,以及3D空間操作鍵盤INAIR Touchboard,形成了算力與交互分離的架構模式,該設計的好處是主機承擔GPU密集型任務,眼鏡僅需處理交互流,使整套設備重量控制在三百余克(眼鏡僅77g)。
“鍵盤是向生產力認知的妥協。”產品負責人齊靜軒坦言。此前產品因缺失鍵盤被質疑生產力屬性,此次新增磁吸鍵盤設計,并開發出“鍵盤手勢混合輸入”的新交互模式。
另外,該產品還支持3DoF懸停交互與多屏空間管理,兼容安卓應用與Windows/Mac串流,可以輕松應對大部分的工作和娛樂場景。
記者體驗發現,該產品采用光學模組模擬4米視距,連續使用1小時也不會有明顯的眩暈感,較VR設備更舒適。結合辦公的體驗,使用物理鍵盤寫稿的同時,側邊還可以懸浮微信窗口,物理鍵盤可隨意快捷切換。
更讓人稱贊的是,在串流黑科技的加持下,休眠中的辦公室電腦可被遠程喚醒,直接調用SolidWorks等專業軟件。
“這不是‘007工具’,而是讓工作發生在喜歡的地方。”陳亮笑稱,產品同時保留了娛樂能力——2D娛樂內容自動轉3D、私人影院模式等,讓用戶工作娛樂兩不誤。
二、破局“百鏡大戰”:不做AI眼鏡,而是重構人機關系
當同行扎堆AI語音眼鏡時,INAIR卻選擇了一條“重投入”路徑。
“Meta的Ray-Ban賣點是AI攝像頭,但這在國內缺乏土壤。”CMO陳亮指出隱私顧慮與場景局限。相比之下,INAIR瞄準的是3000萬筆記本用戶的升級需求——通過空間計算解決“屏幕尺寸與便攜性”的根本矛盾。
“今天筆記本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算力帶不走了。GPU今天越來越強,AI算力的需求越來越強,個人對算力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強,但是GPU由于制程的問題,它不可能做到讓你能便攜,所以它會有很大的沖突。”黃海解釋道,區別于傳統的電腦模式,當算力中心和交互中心解耦,那么交互就可以不受限制隨心所欲的讓用戶在任何場景下進行工作,并且可以使用強大的算力予以支撐。
談到當前被熱炒的百鏡大戰,黃海點評道:“一直沒戰起來,雷聲挺大的,但是很多廠一直都在delay(推遲)。”
他解釋道,“百鏡大戰”的時候,一定意味著這個產品是大眾產品。但目前市面上的主流產品,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陷:一個是AI眼鏡;一個是攝像頭。攝像頭涉及到隱私問題,這在發達國家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單純為了拍攝,很少有人會架著一個攝像頭24小時帶著它出去拍。還有顯示方面,INAIR選擇的是1080P,能夠完整的呈現整個數字化世界的顯示方案,但是AI眼鏡選擇的是LED單綠的方案,這是一個倒退。
而AI眼鏡的普及或者說用戶教育方面,黃海也坦言,AI眼鏡成為新的生產力的主流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求,因為它是一個綜合體,不是一個垂類細分場景功能性的產品,可以參數化的產品但又還沒到參數化的階段。 “如果它定義為是特別細的技術,即數字化或者量化它的規格,其實是忽略掉了個性化。從直覺的角度來講,它其實是一個更加主觀的綜合體,它不是一個可以完全被量化的產品,它一定需要更完整的交互這些更完整的體驗。”
黃海也透露關鍵決策邏輯:“大廠在等百萬級銷量,我們敢賭趨勢。”團隊僅50人卻實現芯片層到OS的全棧研發,其自研空間引擎已申請27項專利。
三、未來之戰:生態博弈與供應鏈競速
對于AI眼鏡的目前,黃海表示,今天我們推出來的產品,可以直觀的理解它就是去切筆記本的這個生態位。Pad在國內300萬,筆記本是3000萬,但是并不是說讓用戶把筆記本都賣掉,然后買這個。它每年是有迭代周期的,用戶3年、5年后要去換新的,那可能就會考慮買一個新的筆記本,還是用原來的筆記本放在家里,用一個眼鏡或者我們的全身套裝產品去搭配使用,滿足他更廣泛的場景。這是我們今天想去切的市場,是這個邏輯。未來隨著供應鏈升級、技術迭代,會轉成一個可以日常佩戴的眼鏡。
他希望未來3至4、5年后能實現一個筆記本的替代。 “這是一個過程,我們推出的是第一代產品。我認為產品的迭代一定是一個閉環,不是今天你開一槍就一定能打中,類似于我們講的交互,它其實也是一個閉環。今天你去點它,系統會給你反饋,您點了左邊還是右邊,你下一次點就會更靠近你的目標,其實是一樣的邏輯。”
正如黃海所言:“未來人們會忘記硬件,只記得在空氣中工作的自由。”這場始于小眾的變革,或許正悄然孕育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