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展現出超預期的韌性”,5月21日“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媒體見面會”上,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表示。
朱海斌認為,目前一二線城市出現企穩跡象,但三四線城市受庫存高企、需求不足影響,調整周期延長。2025年新房銷售、開工等指標預計同比下滑,不過這些指標預計在2026年能筑底回穩。
政策層面,“穩地產”需平衡短期紓困與長期模式轉型。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新三大工程”將成為對沖商品房下行的關鍵。
朱海斌認為,中國房地產風險與日本“資產負債表衰退”有本質不同。
這表現在當時日本的資產負債表衰退主要是在企業領域,企業對于地產的曝露過大,房地產下跌以后,對于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對于他們的投資意愿有影響。這是當時日本的核心故事。
在中國,對于家庭部門有影響,但影響比日本當年更溫和一點。在企業層面,企業對地產直接的風險敞口其實整體遠遠沒有當年日本那么明顯。
接下來,消費與投資因政策發力有望提升。消費方面,以舊換新規模從 1500 億翻倍至 3000 億,政策刺激從 “表態” 轉向 “行動”;投資方面,中央財政擴表成為政策 “下半場” 關鍵特征,與去年 “上半場” 聚焦隱債置換、銀行注資形成鮮明對比。
朱海斌特別強調,貨幣政策面臨 “穩匯率” 與 “寬信用” 的平衡難題。盡管存款準備金率已降至 6.4%,降息空間收窄,但今年央行仍有1-2次降息空間,節奏取決于匯率穩定與銀行息差壓力。
5 月人民幣匯率因關稅風險緩和企穩,預計 6-12 個月兌美元在 7.2-7.3 區間,出口商結匯意愿將成為關鍵變量。
當然,政策層雖將“擴消費”置于首位,但短期內穩增長仍依賴投資。消費刺激需解決兩大瓶頸:一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緩與就業預期偏弱,制約消費能力;二是地產財富效應衰減,4月零售數據仍低于預期。朱海斌建議,下一步政策需聚焦“收入—消費”循環,通過減稅、社保改革等方式提振居民信心。